始于1992·国有煤炭

产、检、运、销多元化发展企业

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

秋日的陕北,天高云淡。陕北的路,是一眼望不尽的峁梁连绵,沟壑纵横。飞机、火车、汽车,一路辗转奔波。

9月13日至14日,在赴西安出席全运会开幕式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。中国共产党人对陕北有一份深深的感情,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有一份深深的牵挂。

发展的转型:“黑色革命”到“绿色发展”

到榆林考察的第一站,看煤

凿开混沌得乌金。像血液一样,榆林的煤源源运往大江南北。榆林发展面貌也因这场“黑色革命”发生变化。
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记载:“西南三百里,曰女床之山,其阳多赤铜,其阴多石涅……”

13日上午,一到榆林,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坐落于毛乌素旁、秃尾河畔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。沿途,荒漠里的绿、绿色里的村,还有原野上拔地而起的方。这边人口稠密,但缺吃少喝,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。后来一经发现了能源,并且有能力开采、发展能源产业,完全不同了。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,榆林繁荣起来了。

时过境迁,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,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煤的量要控制,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,对标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任务,走转型升级这条路。

总书记看得饶有兴致:“我今天来你们这里,就是看能源发展转型升级,看绿色发展、低碳发展是什么路径和经验、取得了什么成效。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,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,这样,就不会超出资源、能源、环境的极限。”

       复兴的基础“夜校识字”到“建立起现代化教育体系

一年多前来陕西时,习近平总书记溯古言今:“‘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。

14日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实验中学。“习爷爷好!”“我们爱你!”操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教室里的孩子们冲到走廊上挥手雀跃。

总书记动情地说:

“中华民族复兴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我们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神素养,基础在于教育。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在于教育。

光景的变迁:山下农田丰收在望

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。“庄稼能不能浇上水”“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”“家里几口人出去打工”……总书记和乡亲们拉起话来。

听乡亲们说“日子好了,现在白面、大米、肉都可以吃”,习近平总书记感叹:“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,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。”他对陕北的乡情熟得很:“硬糜子做黄米馍,软糜子做油胡兰、油糕。”

…………

色彩斑斓的田野,风景旧曾谙,却又一切都在改变:推磨、碾磨全是机械化了;再问到打谷子,“不再打链枷了吧?”“是啊,如今都用三轮车子了。”

总书记掰着指头一字一顿:“林、草、田,发展农村事业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。我在延川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,当时陕北的大寨村。看你们的梯田,都是下了功夫的。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一直做下来。”

“小流域治理关系长远。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。总书记赞叹道,绿水青山是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的,你们用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,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、推动的一条路。

龙头山山顶,秋风习习。总书记看了东边又走到西边,举目凝思,感慨万千。




       革命的回响“最小的司令部”到“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”

 

74年前的波澜壮阔,沿着蜿蜒山路,渐行渐近。

13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,“来这里看看,了却一个心愿”。

就是这几孔窑洞,转战陕北的中共中

央正是在这里召开“十二月会议”,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就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》,影响历史走向的“曙光就在前面”的号召声正是从这里传向全国。

陕北的窑洞,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,也牵着百姓的心。听闻在乡亲们的掩护下,敌人一直找不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行踪,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同乡亲们的患难之情感慨万千。

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,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。把生活过好,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当年在这里创建根据地、最后解放全中国,一直在琢磨的。干好这件事情共产党人才能交上好答卷,否则不合格啊。



在郝家桥和乡亲们告别时,总书记回顾这一行,语重心长:

“到这里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,有很多体会,可以说满载而归。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、建党100年,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巨变。我们要继续把这条路走好。走好路,就要不忘来路。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,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,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。”